24 / 03 / 18
每一张纸质卡片都是思考的种子,终将在电子的土壤中生根发芽。
上一次正式用纸笔写作还是二十年前的考场,内容是什么早已模糊,只记得在倒计时中滑落的汗珠,对着作文格子遣词的踌躇,和拇指食指紧压笔杆的酸胀。走出考场,七月阳光正好,我甩甩右手觉得自己终于能与纸笔告别了。
高考语文试卷(图源自网络)
也大体如我所料,Windows XP 塞班 iOS 安卓,电脑手机平板,各种电子化的设备轮番占领了我人生旅途的高地。纸笔在我的工具库里,绝大时候仅仅是情人节助兴的节目,和上班开会掩人耳目的道具。
我虽然也算是一名「文字工作者」,但在 2023 年之前从未考虑过在纸上提笔写作。究其原因,可能是数字化时代让输入变得异常简单:轻松每分钟百字以上的速度,酣畅的一键退格删改体验,强大的分类检索能力,以及琳琅满目的写作软件,每一点都让我难以割舍。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那些仍然让纸笔充斥生活的人,常常抱有「该不会是穿越」的疑惑和不解:是图它写得慢?难修改?还是写完了找不到?没处放?总之我是万万不可能搭乘这趟历史倒车的。
尽管早早与纸笔「明智」分手,可在其后与数字化写作工具的多年恋爱中,也同样渐渐生出闲隙。用键盘敲出的字越多,我的书写痛感也愈发明显。
首先是**「关节磨损」**。因为长期用键盘打字让自己的手指手腕虽然不至腱鞘炎,但也咔咔做响很不舒服。为了保护自己的双手健康,我在 2016 年学习了小鹤双拼,用新的输入方案来减少自己的击键次数。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,用几天的学习成本换来了终身键盘敲击次数的下降 。
其次是**「心手不调」**。尽管现在智能输入法联想功能很强大,但我依然忍受不了在输入过程中手动选词对我思路的打断。于是在 2019 年进一步学习了小鹤音形码,试图让「重码」的问题从我的写作过程中消失。目前看来效果不算完美,还有进化空间。
最要命的是**「过快输出」。我刻意观察过自己键盘写作的过程,看起来的确是随想随写,但会频繁出现未加思索本能打出一些无意义的词句然后删掉的情况。这种感觉并不好,可能是因为打字太方便,删除成本太低,反而导致自己的文字输出相比手写缺乏基本的凝练过程。想象一下,如果在高考试卷上这样写作,卷面恐怕会被涂改成水墨画吧。而且一旦我察觉到过快输出这个现象的存在,它就变成了房间里无法隐身的大象**,让我不自在。
在大象越长越大的过程中,我也逐渐反省自己抛弃手写是不是一种错误。为什么要介意写字的快慢呢?如果我一分钟能高质量写出 20 个字,写一篇 1000 字的公众号也不过 1 小时。我写作的质量和效率难道是由打字速度决定的么?不是的,所以 100 字/分钟和 20 字/分钟不是关键。当然,接受手写不代表我就连带纸张一起接受。纸张内容的检索和整理难度一想便知有多无解。
想用三星 S7 FE 来做无纸化手写
于是在观看了不少「无纸化学习」的视频后,2022 年我购入了一台专门用于手写的三星 13.5 寸 PAD,希望能用它兼顾我的手写体验和数字化管理需求。但实际的使用下来,这种无纸化的手写形式并没有解决我的痛点。首先手写笔记并不能无感地识别转换成文本,而直接检索手写字体的成功率也并不高;其次彼时我已经形成了卡片笔记写作的意识和习惯,而电子手写卡片看上去很美好,但并不好进行后续的拼接,也不方便查阅;此外,在电子屏上手写和真实纸笔手写差距不小,并且真的很伤眼。因此在几个月断断续续不甘心地尝试后,「无纸化手写」的幻想破灭了。
如前所述,键盘输入创作体验的缺失,以及无纸化手写的求而不得,让我对纯电子化写作的坚守逐渐动摇。其实在 2019 年我就阅读了《零秒思考》并实践了不短的时间,书中提倡使用 A4 纸进行 1 分钟纸面思考,纸面书写一次成型的快感切实给了我满足,心中渴望纸笔书写的种子也在那时候种下。不过也是这些实践,也让我直观感受到纸笔书写后的存放检索问题很大。我不能接受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东西无法调出、无处安放的不确定感,所以只是用纸笔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,或者仅仅是练字。
时间进入 2023 年,改变的契机出现了。我接触到一名 7 年纸质卡片作者 cnfeat,虽然没有买他的卡片课程,但我从他日常更新的公众号里汲取了不少营养。在这一年我领悟到,我并不需要在纸质写作和电子写作上二选一,它们都可以是我写作流程中的载体。我也不需要担心纸质卡片的存放,因为这些纸片上孕育的闪光种子,终将被移入电子的土壤中持续生长。
持续使用纸质卡片,并不等于执着于纸质卡片,我最想要的是大脑打印在卡片上的想法,使用随身携带纸质卡片只不过是最快最便捷的载体而已。过去用过的卡片,大部分已经被我扔掉了,想扔掉的那么一瞬间,觉得会有点可惜,但一想到卡片的信息或知识都已经被我整理成为更大的组块,存放在更安全便捷的地方,便也就释然,最终手机拍个照留念,也就翻篇过去了。—— cnfeat《如何处理纸质卡片》
用快递盒做的卡片垃圾桶,随时往里扔!
走出了思维的死胡同,新世界瞬间向我张开怀抱。我开始尝试在各种尺寸的卡片上写下任何零碎的想法,定期把它们叠在一起审视,把没用的丢掉,有用的拍照或者转写到电子卡片中。到今天为止,我写过的纸质卡片至少有 700 多张。这些卡片或许被称为「稿纸」、「便签」更符合普通人的认知,但我不在乎了,因为没有负担地手写实在是太快乐了。
就在这种没心没肺地边写边扔的过程中,我丧失多年的写作乐趣又回来了。2023 开始陆续地搭建博客、重启公众号、投稿少数派、写小红书、写知乎、写百家号,尽管有些玩票胡闹,也没有什么起色,但好歹是让我「玩」起来了呀。
谁能想得到,我 2023 的快乐竟是几分钱一张的纸片给的呢。回顾完这段与纸笔重新恋爱的故事,下面再分享一些关于纸笔卡片以及写作流程的思考和经验。
我的小小写作台
如果你有兴趣观察一下,同样的一个句话,落在屏幕上和写在纸面上给你的心理分量完全不一样。屏幕上的字句是轻盈的,纸面上的字句是稳重的。
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,就在于当我们在电子设备书写时的输入永远「有的选」。毕竟删除键是那么方便重置你的想法,所以创作时看起来很快,其实很慢,一直在字句间反复推倒。而在纸面的书写,则是一种「没得选」,想在纸上修改想法要付出很多代价,擦除费力不美观,划线又浪费了纸面空间,想要和电子屏一样反复刷新是不可能的。也许你会说那就换一页纸呗,但换掉的纸你是可以感知的,可能是越来越满的废纸篓,也有可能是越来越薄的本子厚度。相比之下在用键盘打字时,你可能从来没有在意过自己敲过多少次删除键。
总之,在纸上每写下一个字,就代表作出一种难以更改的选择,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。但纸笔的魅力恰恰在于这「可能性」的丧失所带来的「安定」,让我们缓慢而有力地顺着最初的想法去演绎,写出想要的东西。
关于「安定」的顿悟,竟然是来自《四千周》中介绍婚姻关系的内容,神奇吧。
以我个人目前的卡片书写习惯,A6 纸卡上的字数大致在 150 字左右,手机一屏 400 字左右,桌面显示器上一屏则容纳至少 2000 字左右。此外,纸卡的尺寸是固定的,电子笔记的「页」一般是无边界的。
不同规格纸质卡片一般能写多少字? | ||||
卡片规格 | A4 | A5 | A6 | A7 |
卡片尺寸 | 210*297mm | 148*210mm | 105*148mm | 74*105mm |
字数(预估) | 600 字 | 300 字 | 100 字 | 50 字 |
两厢对比,纸面书写的「完成」状态来的更早,篇幅也更固定,这种「掌控感」让记录压力更小,卡片尺寸也让书写者潜意识中节制方向不至太过发散;电子记录的「失控感」则更强,要么面对[大屏幕]茫茫空白难以下笔启动,要么在无限增加的页面流长度中丢失结构,进入「滥写」状态。「滥写」的副作用除了在观点上松散之外,还会导致自己对「写卡片」这件事的时间精力预估陷入不可知,使得进行「写卡片」动作时心理启动成本较大。
此外,纸质卡片不多不少的容量,还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因「安定」而「丧失选择」的压力。因为卡片不大,且不像本子一样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和组织性。哪怕最后我们完全写废了这张卡片,也不过损失一两百字的长度,大不了写完扔掉,再来一张新卡片寻找想要的可能性即可。有「轻易丢弃」的能力,也是「掌控」的体现。
数字化时代,纸笔如同古老的法器,能够在我们的周围构建一个专注的场域。在这个场域中,纸笔的安定感和掌控感帮助我们全神贯注记录,及时抓住重点。与手机的零散记录相比,纸笔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书写,一张卡片接一张,沉浸在书写的节奏和思考的深度中。纸笔书写方式,不仅让我们的思维更加连贯,也让我们的创作更具沉浸感。
我在做时间统计复盘的时候,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纸笔系统介入后,自己在写作时间上投入的时间变多了。这是因为当我们拿出了纸笔,找到了一处工作台,这个场景的建立成本要比从口袋掏手机高得多。所以一旦你启动了第一张卡片,就绝不会轻易再合上笔帽。
手机本身就是一头抢劫注意力和制造时间碎片的怪兽。我们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,用纸笔替代手机的时候越多,写作场景被电子设备割裂成碎片的机会就越少。坚持下去,你原本的碎片时间就会逐渐弥合,成为高质量的时间块。
谁会想到在健身房也能写卡片
特点 | 手写卡片 | 电子卡片 |
---|
感官体验 | 提供独特的感官体验,如纸张的触感和书写的声音。 | 缺乏物理感官体验,但视觉界面可以高度定制。 |
---|
编辑和整理 | 物理编辑困难,但可以进行物理重组。 | 易于编辑、删除和重新组织,支持多种排序方式。 |
---|
搜索功能 | 搜索困难,需要手动翻阅。 | 强大的搜索功能,可以快速定位关键词。 |
---|
存储和备份 | 需要物理空间存储,但不易受电子故障影响。 | 易于进行数字备份,但依赖于电子设备和网络。 |
---|
个性化 | 字迹和颜色有较强的个人风格。 | 字体、颜色、格式可定制。 |
---|
效率 | 书写速度可能较慢,但有助于深思熟虑。 | 输入速度快,适合快速记录和整理信息。 |
---|
成本 | 初始成本较低,但长期可能需要更多纸张。 | 初始投资可能较高,包括电子设备和软件。 |
---|
关于我日常的写作流程,在职场懒人写作闭环「All Writing in Writeathon」 ,都有详细介绍,此处不再复述。
加入新的写作工具时,只要对上面的流程做一点迭代完善即可。那么迭代写作流程关键要明确的问题其实就 2 个:什么时候纸笔写,什么时候电子写?手写的卡片是心灵的素描,电子的整理是思维的雕塑。
我也时常思考纸笔和电子在写作流程中的分工
**灵感抓拍。**前面也说过纸笔的特质,尽量使用纸笔做灵感的抓拍会非常高效。我们不用记录想到的每个字,只要记下有用的关键词、闪光点、和框架结构即可。在创作的任何阶段,都可以把想法先第一时间记录在纸上,后续再做二次加工。
**框架构思。**纸质卡片是一个天然的白板,我们可以用笔在其上任意涂画来辅助记录自己的构思框架。而且不同卡片可以灵活地拼接组织,有助于发现新的关联。
**情绪梳理。**做情绪记录时强烈建议使用纸笔卡片,并且最好是 A6 卡片。因为人在面对自己情绪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自我反刍难以自拔,用A6的纸质卡片,一张一般不会超过 150 字。你会下意识地让自己在一张卡上写完,从而遏制了情绪的过剩。写得不尽兴就再起一张,但最好是一张卡片一个问题,这样会帮你更好地分析梳理情绪。我目前的日课就是一张卡片搞定,很方便无压。
**编辑扩写。**电子设备上书写的优势是易于修改,便于归类。当我们在纸质卡片上完成了初期的灵感抓拍、框架构思后。就可以对写完的纸质卡片做一个检查,如果有价值就把卡片上的想法转移扩写成完整的内容,以备后续使用。
**校对发表。**当内容主体已经完成,必然要使用电子设备来进行最后的加工、校对、添加图片视频等素材,做最终的校对编辑和发表。
**碎片场景。**当没有纸笔介入的机会,自己又有想法需要记录时,不要犹豫,掏出手机先记上吧。文字、语音都行。等回去了再重新抄在纸卡上面处理。
在纸上画的写作流程草图
不管白猫黑猫,能抓老鼠就是好猫。
也许有人会把平衡理解为「既要又要」,但我认为平衡恰恰是在底层逻辑上拥有坚定唯一的原则。例如,我对写作工具的的原则就只有一个——能畅快地写出好作品,所以我既喜欢纸笔在创意阶段的自由高效,也喜欢电子工具编辑的强大。最终这它们在我坚定且唯一的原则下,融洽地统一在写作系统中各司其职发挥的优势。但如果我的原则不够坚定,什么好处都想占,什么劣势都不想沾,那可能现在大概率还在 emo 中等待那个 All in one 的写作神器出现呢。
以上就是我在 2023 年的写作旅程中经历的小小的革命。纸笔与电子的结合,让我在写作的世界里找到了新的平衡,重拾了初心的快乐。我发誓,往后余生,再也不和纸笔分开了!
本文首发于少数派:https://sspai.com/post/87018 是参加2023年度征文的入围作品。